現在國考、省考面試當中,很多題目都會要求考生結合個人經歷來進行作答。有的時候會問的比較直接,“請講一個成功的經歷”。但有的時候問得也會比較間接,“請結合個人經歷,談談對××的看法”。那么這些題目其實都要求我們考生要結合個人經歷來進行闡述和說明。中公教育針對此問題進行展開講解。
結合個人經歷看起來簡單,但是在實際答題過程當中,很多同學在描述個人經歷時,只是簡單的三四句話,整個個人經歷聽起來比較空,甚至很假。比如讓你講一個見義勇為的經歷。在此題中很多同學結合個人經歷的時候說得最多的就是“我有一回在坐公交車的時候,發現有人在偷我旁邊人的錢包,當時我就假裝不經意地碰了我旁邊的人一下,因此小偷沒有得手,最后就下了車”。整個故事雖說比較完整,但是略有單薄,考官在聽經歷的過程當中,難免會產生一個疑問。這是一個真實的經歷嗎?所以這種印象就難免給考官留下臨時編造的想法,這對答題必然是不利的。
第一個,框架完整。從背景、目標、行為、結果四個方面進行展開。比如說“講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見義勇為的事情”。
1.背景(當時發生此故事情景的緣由):“當天我是從家坐公交車回學校上課,在公交車上發現有人偷錢包”。
2.目標(自身行為的目標或預期達到的效果):“既想提醒旁人又想保護自身避免被報復”。
3.行為(達到目標、效果或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所采取的行為):“利用公交車晃動假裝不經意碰旁邊人一下”。
4.結果(事情最后的結局或未來進展):“小偷沒有得手,就下車了”。
從這四個方面,我們就能夠搭建起一個故事框架,比如“當天我是從家坐公交車回學校上課,在公交車上發現有人偷錢包,就想提醒旁人但又怕被報復,于是就利用公交車晃動假裝不故意碰旁邊人一下,最后小偷沒有得手,就下車了”。從四個方面搭建起一個故事,就能夠在故事的內容上更加豐富,而且增加了故事的背景,也增加了故事的可信程度。
第二個,把握細節。細節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特點、天氣環境、語言、神態表情、心理活動、動作等。下面繼續修飾上面經歷。
“我記得在我大三下學期的一天,當時天氣特別炎熱,我是從家坐公交車回學校上課,車上人滿為患,我就拉著吊環把手在門邊站著。忽然在我附近,我發現一個身著黑色半袖的男青年在偷我旁邊大媽的錢包,眼神還看著四周。當時我就想提醒一下大媽,但是又想起直接提醒可能之后會被小偷報復,畢竟自己只是一個大學生,人單力薄。于是我就利用公交車剎車晃動時假裝不經意碰了旁邊大媽一下,大媽被碰了之后還說了一句“注點意!”我連忙跟大媽表示歉意。因為我的干擾,最后小偷沒有得手,好像看了我一眼就下車了”。
通過對細節的描繪,就能夠愈發增加故事的真實性與可信程度。但是細節的把握一定要注意尺度,一般來說從2-3個方面把細節修飾好即可,避免過于贅述。
從一開始的故事背景、到故事中的細節過程,讓整個經歷豐富飽滿了起來,從而考官在聽完之后,能夠相信如果沒有經歷過,很難描繪得如此生動。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把握好方法,就一定能講出生動形象的自身經歷。
聲明:本站點發布的來源標注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權均屬中公教育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中公教育面試科目頻道)
及時掌握面試考試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07-01
06-29
06-28
06-27
06-24
06-17
07-01
07-01
07-01
07-01
07-01
07-01
07-01
07-01
07-01
07-01
07-01
06-30
06-30
06-30
06-30
06-30
06-30
06-30